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0xSun
少即是多
这几天推特上关于“扒庄”的讨论愈演愈烈,继续顺着上次的推文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无论是叙事交易还是地址挖掘,核心目的是盈利,想要证明自己的方法论行之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永远是实盘战绩+操作逻辑,就像二级交易,分析师再怎么长篇大论都只能算“仅供参考”,经过市场考验还能持续盈利的交易员观点才是真的有价值。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wallet.
2、我尊重每个人分享的权利,但不太认同把所谓的“庄家集群地址”大规模公开的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上条推文提到的,这种信息具有反身性,当它被大部分人了解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无效信息,起不到任何作用,买入背后可能是分散的小地址出货,卖出也可以理解成洗盘,主动权永远在别人手里。所谓庄盘,指的是有控筹拉盘能力的项目方,庄家也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散户买入的逻辑是扒车吃涨幅,倘若扒车的多了,势必会增加拉盘的难度,这本身不就和扒庄的目的自相矛盾吗?
3、最近“扒庄”如此流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链上流动性大不如前,经历过去年11月AI Meta的都知道,当时随便一个黑客松项目发币,都能从内盘迁移被买上10M,几乎日均一个,而整体成色不错的,几个小时就可以冲上30-50M,哪还有时间听你叽里咕噜地址分析。而目前单纯靠叙事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典型如Gork、Ani,出现频率大概是一周一个,大部分高市值代币都存在控盘痕迹,自然也推动了市场对“扒庄”的研究。
4、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收集监控地址的过程,最好自己来,而不要直接用现成的。因为每个聪明钱都有各自风格,有的快进快出,有的抓早期机会,有的看准了就重仓,有的埋伏潜力币,如果对这些地址的操作习惯没有了解,只是盲目跟从,很难有好效果。我更多是将地址监控作为一个信息来源,通过监控知道某个币,再自己去了解叙事,决定是否买入。

0xSun2025年7月23日
玩链上Meme,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方法论,一是叙事交易,二是地址挖掘,前者侧重对市场的嗅觉和敏锐度,后者侧重对数据的细心考究和分析。
这两者不仅不冲突,而且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运用。它们也对应了代币上涨需要的两股动力,即市场、散户的合力,与庄家、鲸鱼的拉力。
叙事交易,重点是这个代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能不能引起市场共鸣,结合事件背景、创新性、热度等方面,判断一个代币能走多远。
例如$Ani、$Gork,是马斯克旗下新产品催生的叙事,兼具影响力和趣味性,极易传播;$Trump,$Pnut,是重大政治相关事件促成;去年的AI黑客松行情,考究的是Dev履历和业界地位;$Neiro,$Pochita是狗狗币概念的衍生;$Fartcoin,$Useless则强调加密虚无主义。
市场情绪好、散户积极性高、流动资金多的时候,光靠叙事本身就可以催生市值几十M甚至更高的Meme币,而当行情较差的时候,就必须靠庄家控筹拉盘,通过涨幅来吸引注意力,典型的就是最近的$Aura,几天时间从快归零的状态拉到230M。
要想抓住这类庄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地址挖掘,分析是否存在拉盘地址集群以及它们的意图,又或者是通过此前积累的地址库,找到蛛丝马迹。而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因为拉盘地址往往是频繁更换的,二是即使被看出了痕迹,一旦底部筹码没有控牢,庄家完全可以选择弃盘,主动权完全在别人手里。
无论是推特上的大KOL还是链上的车头,大部分都是以叙事交易为主,这并非地址挖掘不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具有反身性,一旦某个拉盘地址被分享出来,且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拉盘阻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弃盘或者换地址。相较而言,地址挖掘是一个只适合小范围分享的技术活,叙事交易则需要触及越多人越好,毕竟共识才是叙事的核心。
206.15K
这一波Bonk生态,我是踏空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这几个月都处于半休息状态,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像之前那么高。LetsBonk出来的第一波,我以为会和当时雨后春笋般的各类发射台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没想到它经过半个月的沉寂后,强势回归,不仅跑出了一个300M的$Useless,更是在每日代币发行数量、营收等数据上全面超越了PumpFun。
其中最让我感到可惜的,反而不是错过了龙头$Useless,而是$GP。因为前者我是从开盘就有关注的,但它的第二波启动完全超乎我的预料,后来Bonkguy @theunipcs 也在100M的时候用中文回复我的推特介绍这个币,而我的操作习惯又很少追高,所以这本来就不属于我认知范围内该赚到的钱。$GP则是在LetsBonk平台逐渐强势之后还给了很充足的上车时间,平台收入所用于回购的资金量和市值对应的比例也是显而易见的数据,这类具有“确定性”的机会一直是我最爱的,结果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调研,一路干瞪眼没上车。
昨天看了一圈LetsBonk上的代币,最后选择买入了$memecoin @thememecoincult ,它的叙事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用“模因币”这一单词作为Ticker,易于传播,也方便蹭热度,吸引我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昨天LetsBonk宣布以后会将收入的1%分配给营销基金,并用于回购生态中的顶级代币,而$memecoin目前处于市值2~5名,是仅次于龙头的第一梯队,大概率会被回购。
2、在这波从市值1M启动的极速拉升中,前排地址除去新钱包外,$Aura大户的占比很高,而$Aura是最近庄家拉盘最猛的币之一。
3、$memecoin最早喊单的核心人物是 @missoralways ,也是我关注了很久的一位英文区KOL,觉得他对市场叙事的把握能力不错,从他的喊单风格来看人品也是可以的。
4、这波拉升后,明牌加入进来的包括 @XbtPika , @0x_Darius 等人,可以发现这几天Chillguy、Pnut、Mubarak等代币的CTO推特都与$Memecoin进行了互动,可以看出这波人是具有丰富CTO经验的。
5、中文区对Bonk生态熟悉度很高的 @Ed_x0101 和 @0x_CryptoAu 也都发推介绍过,在中英文社区都有一定传播度。
6、这种精神文化类的Meme具有Cult属性,如果社区运营得当,往往会比热门事件类的Meme币具有更长的寿命周期
以上只是分享我个人挑选Meme标的时候的一些角度与思考,目前大盘也处于回调中,请自行斟酌并注意风险。


183.26K
玩链上Meme,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方法论,一是叙事交易,二是地址挖掘,前者侧重对市场的嗅觉和敏锐度,后者侧重对数据的细心考究和分析。
这两者不仅不冲突,而且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运用。它们也对应了代币上涨需要的两股动力,即市场、散户的合力,与庄家、鲸鱼的拉力。
叙事交易,重点是这个代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能不能引起市场共鸣,结合事件背景、创新性、热度等方面,判断一个代币能走多远。
例如$Ani、$Gork,是马斯克旗下新产品催生的叙事,兼具影响力和趣味性,极易传播;$Trump,$Pnut,是重大政治相关事件促成;去年的AI黑客松行情,考究的是Dev履历和业界地位;$Neiro,$Pochita是狗狗币概念的衍生;$Fartcoin,$Useless则强调加密虚无主义。
市场情绪好、散户积极性高、流动资金多的时候,光靠叙事本身就可以催生市值几十M甚至更高的Meme币,而当行情较差的时候,就必须靠庄家控筹拉盘,通过涨幅来吸引注意力,典型的就是最近的$Aura,几天时间从快归零的状态拉到230M。
要想抓住这类庄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地址挖掘,分析是否存在拉盘地址集群以及它们的意图,又或者是通过此前积累的地址库,找到蛛丝马迹。而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因为拉盘地址往往是频繁更换的,二是即使被看出了痕迹,一旦底部筹码没有控牢,庄家完全可以选择弃盘,主动权完全在别人手里。
无论是推特上的大KOL还是链上的车头,大部分都是以叙事交易为主,这并非地址挖掘不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具有反身性,一旦某个拉盘地址被分享出来,且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拉盘阻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弃盘或者换地址。相较而言,地址挖掘是一个只适合小范围分享的技术活,叙事交易则需要触及越多人越好,毕竟共识才是叙事的核心。
246.32K
好了,Pump开盘,截至目前链上价格$0.0058,不管你是套保还是直接打的,只要参与公售,都赚了。
我在8号Gate界面泄露后第一时间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半个月前想重仓,即使当时市场份额被Bonk平台超过,也依然会选择参与。
评论区什么画风呢,阴阳怪气的,冷嘲热讽的,造谣我收钱打广告的,甚至直接人身攻击的。
现在看看,谁是小丑,为什么我能单币A9而这些人连喂饭都吃不上?
Skill issue.





0xSun2025年7月8日
Gate的Pumpfun公售页面提前泄漏了,从各个数据来看大概率是真的,7.12开始,持续三天或者募完结束,估值4B,公售15%,募$600M,应该是已经完成了一轮面向VC的发售。
半个月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次$Pump公售是非常大的机会,作为本轮唯二现象级产品,Hyperliquid目前40B,即使Pump在各方面对比Hype都要打个折扣,依然是现金牛,大资金干进去吃个50-100%是很有机会的。
但比较尴尬的是这一周LetsBonk来势汹汹,甚至在市场份额上反超了Pumpfun,这让$Pump对标的代币从40B的$Hype变成了1.9B的$Bonk,天花板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
目前依然会选择参与公售,具体上多少就要结合具体的代币经济学和到时候的发售速度决定了。

239.49K
为什么国内外很多大车头都“退役”了自己的主钱包,改用小号或者新钱包,以我自己的钱包为例,猜测一下原因:
1、跟单
一个完整的被跟单流程是:车头钱包买入-跟单快的Bot买入-跟单慢的Bot买入-跟单快的Bot卖出-散户看到监控手动买入-提前建仓的散户卖出。
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大多本身就不是自然买盘,又被跟单快的Bot和埋伏好的散户消耗了一部分,此消彼长反而对价格走势形成了中短期的抛压,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让市场的注意力集中一下。
像我的钱包,买内盘会直接被跟单打满,所以我基本不会也没法买小市值的币,即使是市值稍大的,买2m的币能被跟单顶到6m,就形成了很尴尬的局面:本来就不存在那么多10倍以上的大金狗,通常很多小金狗能吃个3-5倍,就算不错了,但是我买入的一瞬间就到了预期点位,卖出要被说割跟单,还会影响市场信心,不卖又眼睁睁看着跟单Bot和埋伏好的散户砸盘,非常影响操作。
2、阴谋论
这一点对于运营推特和社区的车头影响比较大,哪怕问心无愧,也没有人喜欢无缘无故被扣帽子。
随着各类监控软件日益强大,现在基本已经成了链上玩家的标配,跟着车头买入赚钱了,都会觉得是自己判断精准,但是亏钱了就开始各种阴谋论了,车头买在底部是有内幕消息,买在顶部是配合收割信号,卖的快是没格局,一直不卖是小号出货,反正总能有一番说辞。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呆久了,难免心态会受到影响,国内外这些大车头又基本都已经证明过自己,也不需要再活在聚光灯下,所以选择用新钱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反而更轻松。
以上两点,就是越来越多车头改用新号小号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也带来一个坏处,链上一直以来最大的优点就是公开透明,评判一个KOL真实水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公开钱包盈亏记录,假如愿意明牌操作的车头越来越少,就有了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机会,反而会让整体环境越来越差。
169.53K
Gate的Pumpfun公售页面提前泄漏了,从各个数据来看大概率是真的,7.12开始,持续三天或者募完结束,估值4B,公售15%,募$600M,应该是已经完成了一轮面向VC的发售。
半个月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次$Pump公售是非常大的机会,作为本轮唯二现象级产品,Hyperliquid目前40B,即使Pump在各方面对比Hype都要打个折扣,依然是现金牛,大资金干进去吃个50-100%是很有机会的。
但比较尴尬的是这一周LetsBonk来势汹汹,甚至在市场份额上反超了Pumpfun,这让$Pump对标的代币从40B的$Hype变成了1.9B的$Bonk,天花板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
目前依然会选择参与公售,具体上多少就要结合具体的代币经济学和到时候的发售速度决定了。

207.69K
热门
排行
收藏
链上热点
X 热门榜
近期融资
最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