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 #Web3 和美股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 ,我最深的体会是:信息从来不是等于真相,而机会只留给懂'信息斋戒'的人! 今天看到这个视频,提供了一个词,叫‘信息斋戒’,让我醍醐灌顶,这就如同轻断食一般,让我们在繁杂的信息中,做好信息排毒和大脑放空,才能化繁为简,取核心去糟粕。 现如今,做投资,市场里每天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研报、社交媒体、KOL 推文、内幕风声、宏观数据、公司财报……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洪流。刚入行的时候,我觉得信息越多越好,天天看,恨不得 24 小时不睡。但后来发现,越是这样,越容易做错决策。 为什么?因为 大部分信息都是“噪音”,不是信号。 比如说,一家公司股票突然大涨,社交媒体上可能有人说是因为某个传闻,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空头回补。再比如,一堆分析师给出目标价,真正有价值的,往往是能告诉你“假设逻辑”和“数据支持”的,而不是单纯喊一个数字。 当我在行业摸爬滚打越久,我越能逐渐意识到,投资其实更像在做「信息筛选」。我不会再盲目追求“多”,而是更关注“准”。就像视频所说,真相往往是稀缺的、昂贵的,需要时间和金钱去验证。 所以,我在处理信息上有几个“心得体会”,做信息来源要分级: ✅一级信息:公司公告、财报、SEC 文件,这些是基础,必须直接读,不要完全依赖二手解读。 ✅二级信息:分析师研报、机构观点,我会看,但更多是理解市场情绪。 ✅三级信息:社交媒体、消息面,这里鱼龙混杂,我当调味料,不会当主菜。 市场节奏要遵循“人性周期”,市场有“开盘—收盘—周末休市”的节奏,这种“休息”其实保护了投资人。但现在有了算法交易、24 小时资讯轰炸,人的大脑很容易过载。我的做法是——强制自己设“信息禁食期”。比如周末不刷盘面新闻,只做复盘和阅读。这样才能消化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淹没。 信息≠观点,观点≠决策;很多人搞混了:看到一条信息,就立刻做出买卖决策。但其实正确的流程应该是:信息 → 假设 → 验证 → 决策。 举个例子:CPI 数据高于预期,这是信息;我由此推测,美联储可能延迟降息,这是观点;但在做决策前,我要去看债券市场的定价、利率掉期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验证。最后才决定是不是要减仓成长股。 信息饮食 = 投资健康就像饮食有“垃圾食品”和“营养餐”,信息也分“快餐”和“营养”。如果每天看的是各种标题党、恐慌渲染、内幕传闻,就会形成“病态投资”——不是过度恐惧就是盲目贪婪。相反,如果你多看原始数据、历史案例、理性的分析,长期下来,大脑会更健康,决策更冷静。 所以,作为 #Web3+美股投资者,我觉得处理信息的核心能力就是:少而精,慢而稳。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投资厨师”——去市场挑食材(信息),洗净切好(筛选验证),最后做出一顿有营养的饭(投资决策)。要记住:市场不会因为你信息多就让你赚钱,只有你筛选、消化、应用得当,才有可能赢。🧐
Rocky
Rocky2025年8月15日
从《Billions》亿万这部剧,看顶级交易员的思维模式和策略!🧐数据为王,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顶级交易员和普通投资者的差异,不在于信息获取的速度;而在于能否将碎片化数据编织成资本流动的叙事网络!
21.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