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 Valla Vakili(曾任 Visa 和 Citi Ventures)寫了一篇挑釁性的文章,探討穩定幣實際上代表什麼,這是「金融的第一個真正數位格式變革」。 這是我讀過的最獨特的主題處理之一,對於試圖理解這一轉變將會是什麼樣子的人來說,這是一篇必讀的文章。 他不在 Twitter 上,所以我在這裡引用了最重要的段落: 數位格式變遷的歷史揭示了穩定幣潛力的更多信息,而不是關於穩定幣是否是「真正的貨幣」的爭論。專注於貨幣屬性就像是想像音樂的未來卻停留在對 MP3 音質的爭論中。突破性的見解來自於理解數位格式能夠促成什麼樣的商業。 格式變化創造了外部者的時刻。好萊塢無法想像 Netflix,因為他們思考的是劇院放映,而不是隨選串流。唱片公司無法想像 iTunes,因為他們思考的是專輯,而不是歌曲。金融從未經歷過真正的數位格式變革,因此創新受到現有基礎設施的限制——限制了外部者所能進行的創意重組,這種重組改變了音樂和視頻。 穩定幣讓外部者進入。這並不意味著數位貨幣與數位媒體是相同的——貨幣是受監管的,人們在賺取、花費和失去金錢的體驗上與消費內容非常不同。但數位貨幣需要經歷相同的基本步驟:改變客戶行為並圍繞新的用戶體驗建立持久的商業。 出於其他原因,他的論點進一步加強了我對金融「內部者」如銀行甚至金融科技公司實施穩定幣的懷疑。對我來說,JPM 不太可能理解這一切,而在某種程度上,Stripe 也不會。 Circle 和其他跟隨它的加密原住民才是值得關注的對象。他們在經濟上或其他方面都不會依賴舊格式。 整篇文章值得一讀和進一步討論。法定貨幣的未來是什麼?不是作為金融的事,而是作為用戶體驗? 以下是鏈接
4.9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