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參與度」是指喜歡和點擊率,直到我在 @wallchain 上打開創作者洞察儀表板,觀看我的帖子動態 對我來說,改變了的是: - 它映射了注意力的流向,以及誰實際上將你的信息傳遞到你的圈子之外 - Quacks 現在反映了你通過 Quack 擴展所帶來的價值:教育者、研究人員、策展人獲得分級獎勵,而不是一刀切的獎勵 - 嚴格的 Twitter 分數限制迫使我改善信號,而不是追逐虛榮指標 我用它來發現 3 個不斷放大我的主題的帳戶,調整了發帖時間,並看到 Quacks 在貢獻 $WARD 推廣的同時跳升。影響力從神秘變成了可衡量的漣漪,帶來了真實的 #InfoFi 成果 如果你仍在優化「喜歡」,那為什麼不追蹤實際推動你想法的因素,使用 #AttentionFi 讓帳本來做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