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与2010年的病毒循环 “病毒循环”这个术语大约在20年前被创造出来。在其最纯粹的形式中,它描述了一个新产品以病毒式传播所需的一系列动作,其中一组用户邀请下一组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最著名的循环是邀请循环,新用户加入社交网络,邀请他们的朋友,而这些朋友中有一部分接受邀请,加入社交网络,然后再邀请更多人。另一个循环是基于内容分享的,你会看到一个你喜欢的视频,你分享这个视频,然后一些其他用户会到来并分享同样的视频。这个循环不仅可以被描述,而且可以神奇地作为过去一代用户邀请新用户的比例来衡量,称为病毒因子。 所有这些知识都是在Web 2.0和社交网络时代发展起来的,并用于创造一些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特别是由与Paypal Mafia相关的人士所推动。 然而,突然之间,十多年后,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为什么? 主要的罪魁祸首是从网络到移动的转变。许多早期的病毒循环是作为电子邮件邀请循环开发的,借助地址簿导入工具并通过A/B测试进行优化,而这在当时是非常新的。移动迫使人们通过短信发送邀请。你可能从电子邮件地址簿中获得的邀请数量超过200个。而在邀请流程中发送的短信数量可能不到五个。因此,尽管短信的打开率和点击率远远优于电子邮件,但邀请数量的巨大下降90%确实造成了伤害。 同样,消费者也习惯了这种情况,并不再邀请朋友。那些记得早期社交网络时代的人,收到邀请是一件大事。你会对此感到惊讶,听到朋友邀请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就像你在邮寄中收到了一个闪亮的舞会邀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朋友意外地邀请了很多人。这变成了垃圾邮件,人们的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少。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平台所有者对过滤消息和追求法律行动进行了严格控制。这也使得情况更加困难。 好消息是,病毒循环仍然有效。它们在小批量邀请的背景下有效,但响应率高,分享机会多。例如,如果你正在构建一个像Figma或Slack这样的工作场所协作产品,你不会一开始就邀请公司里的200个人,但你会先邀请你身边的一小部分人。如果产品的留存率很高,你可能会多次分享内容或邀请他们。因此,尽管每次分享的病毒因子很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病毒性最终会很高。因此,留存率和病毒性在现代时代变得紧密相连。 这也是为什么AI产品在企业内部传播如此成功的原因。它们允许你仅凭一个产品创建整个网络应用或移动体验。或者仅凭一点输入生成一些视频或研究简报。 分享结果很简单,因为输出是如此神奇,人们通常想亲自尝试一下。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种创作工具的病毒循环实际上与最初推动Instagram的病毒循环非常相似。你拍一张照片,添加滤镜,分享至Instagram和Facebook,你的朋友发现这个输出并自己也去做。 只不过这次不是照片滤镜,而是人们可以用AI生成的应用程序、视频、照片、音乐等来实现。 这更令人信服的是,病毒循环和网络效应可能并不是内置于AI产品本身,而是它们在市场上的成功创造了外部分享循环。生活在社交媒体、Slack、电子邮件和其他地方的存在正在推动它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