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在過去兩個夏季的慵懶夜晚,我一直在閱讀斯科特·索梅斯(Scott Soames)計劃中的五卷本《哲學中的分析傳統》(The Analyt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y)的新一卷,收穫頗豐。
第三卷:模態的鬥爭(The Struggle for Modality),專注於奎因(Quine)和克里普基(Kripke),對我來說特別有趣。
為什麼經濟學家應該關心模態邏輯?我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貝葉斯計量經濟學(Bayesian econometrics)上,最近也涉及到人工智慧(AI),這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貝葉斯推理。這種方法已經滲透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認識我的人聽過我說過類似的話:“事件X(例如,選舉結果)將以60%的概率發生”,這代表了我的信念程度。
因此,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思考貝葉斯方法的優勢,但也包括其劣勢。從我的角度來看,一個劣勢是貝葉斯推理難以捕捉信念上的邏輯約束(例如,邏輯後果下的閉合性),並且無法提供結構化的更新規則,超越移動後驗。
另一方面,模態邏輯可以以更一致的方式施加這些約束(即使以不量化為代價)。在人工智慧中,它有助於形式化像表達能力這樣的概念,即推理其他代理的信念,如在認知博弈論或“預測他人的預測”模型中,這是我幾年前為了理解商業週期而研究的內容。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被@BFraassen的建設性經驗主義(constructive empiricism)項目所吸引:
🔗
即使這在研究者中是一個少數派立場。它可以被寬鬆地解釋為試圖融合模態邏輯和貝葉斯推理的最佳部分:前者提供信念的邏輯骨架,後者提供數值內容。
索梅斯對奎因和克里普基在許多這些思想上的掙扎的出色描述,將在我謙卑(且不太專業)的意見中,成為未來幾年的傑出參考。

21.55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