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显然,可以从“是”推导出“应该”,即使我们还不知道这是如何做到的。“应该”是关于世界状态的推论,而世界状态是从观察中得出的推论。婴儿出生时是野蛮人,首先学习物体,然后是主体,最后是“应该”。
即使你认为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是潜在地编码在每个婴儿的基因中,那么它也是通过生物或文化进化的学习过程编码的。无论是基因信念还是模因信念,最终都是从观察中推断出来的。
这意味着道德并不是任意的,就像医学也不是一样。某些道德信念比其他信念更真实,因为它们在提高你长期预测准确性方面更有效。
这也意味着道德是相对的。正确的道德规则取决于相关的存在以及他们所处的上下文。但由于它并不是任意的,因此总有某种方式可以在道德框架之间进行转换。
所以这大致上是一个道德相对现实主义的理论。就像质量或时间的流逝一样,道德是非常真实的,并且在(认识论的)惯性参考框架中是非常相对的。
惯性参考系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速率不会改变,除非受到外力作用。一个认知惯性参考系是指你信念的变化是由时间引起的运动,而信念的变化变化则是由推理引起的。
(例如,如果这有帮助:我可以相信时钟的指针在我闭上眼睛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这种信念可以在没有来自数据或其他信念的新推理的情况下继续“旋转”。)
好的,如果道德是一种(间接)来自观察的信念,而信念相对于认识论参考框架是相对的,那么它们是从什么样的证据中推断出来的,它们又是关于什么的信念?
不太确定,我注意到一些似乎很重要的事情:
道德辩论同时发生在多个层面上。人际关系、社区、社会、全球都是常见的层面,但也存在例如员工的道德。道德与群体的成员身份相关。
道德辩论往往发生在一个群体的背景下,或者关于哪个群体的框架是有效的或更重要的。在一个框架内,它们似乎是关于群体的繁荣。在框架之间,它们似乎是关于身份的。
像绝对命令或黄金法则这样的反思规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们告诉你如何从一组选择中推导出规则。然而,它们在帮助你选择组时并不太有效。
大多数道德困境的思想实验通过将两个重要的框架相互对立来工作,以突出它们之间优先级的问题。然而,答案总是依赖于上下文,框架之间的相对优先级取决于1000个细节。
如果你去掉粒子相对位置的所有信息,你不会期望物理思想实验能告诉你太多。同样,如果你去掉参与者的群体或群体相对身份,你也不应该期望伦理思想实验能告诉你太多。
道德进步确实存在,就像物理进步一样。我们可以拥有相对更好的理论来预测相对更高/低尺度的现象。而且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真理”,只能得到更好的模型。
@mathbot10 所以你不能有一个反归纳系统,因为它会(故意)破坏稳态,从而转变为与其结构结合能不兼容的能量水平,最终导致死亡。
@mathbot10 你也不能有一个(过于)错误的道德或推理信念的系统,原因是相同的,它会死,因为它没有很好地建模世界。
6.3K
热门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