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在神的存在中被完全感受後,會變成超能力 憤怒變成清晰和動力 恐懼變成刺激和反應 厭惡變成洞察力和對相互滲透的欣賞 悲傷變成敬畏和同情
@kevdemagnus
Tyler Alterman
Tyler Alterman8月3日 00:48
我最近與「神」的互動多了起來。準備好迎接一條晦澀的推文 為什麼使用這個詞,「神」?首先,這只是我從小就接觸的詞,會自動引發敬畏、仁慈和驚嘆 但僅僅稱之為「覺知」、「存在」或「道」卻忽略了它似乎具有某些代理者般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對某些與世界相處方式的親和力和邀請 危險在於——我們在許多猶太基督教宗教的參與者中看到——是將神的模型過於接近人類。然後我們開始賦予更多擬人化的特質,如判斷和在事務中的主動干預 就我所知,神不會判斷,至少不以任何類似人類道德的方式。神的負面評價存在於不道德行為本身:壞行為讓人感覺不好。(如果你在留意的話。)不道德行為的懲罰不是雷電或死後被送入地獄。是你剛剛傷害了自己,夥計。現在如果你想感覺好一點,你需要花時間去療癒或修復損害 就我所知,神不會主動干預事務。神的影響似乎更像是一朵花的香氣;吸引我們而不是控制我們。當我們自己選擇去吸入它時,它的影響力最強 這種影響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從客觀/物質主義的角度來看,神的影響似乎指向某種技能整合或「共生」。這是一個華麗的詞,意味著「原本分開的部分的聚合或共同成長。」(我在這裡也建議使用「多聲部」這個詞。多聲部指的是一種整合方式,保留被整合事物的獨特美德。我將其與「合併」這個詞對比。)神的影響就像一個磁鐵或重力井,儘管影響存在於施加力量的存在中,但仍然可以通過力量抵抗 從主觀/經驗的角度來看,上述過程在參與其中(無論是選擇還是意外)時有一種特定的感覺。它感覺像是恩典、流動、開放、美、吸引/愛慕和愛。這些是促進共生過程的現象學標記 對神的擬人化視角仍然是有幫助的,特別是當我在早晨「聆聽」和「與神對話」時——也就是祈禱。對我來說,重要的是要記住我不是在與天上的一位白鬍子老人對話 謝謝你的聆聽。寫這麼左腦的東西對我來說相當令人頭痛,但我想要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來回應人們問我「你所說的神是什麼意思?」 在寫這條推文之前,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是從聆聽和與之對話中獲得了很多。」 想像一下像我教女兒那樣的嬰兒。我的教女兒不知道風是什麼,但上週四,當有強風時,她似乎很享受風帶給她的感覺 我仍然不知道神是什麼。如果我知道,那可能不值得被稱為「神」。使用這個詞,我的意思是指某種遠超過人類心智的東西,因此只有半可理解。
15.7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