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A,說兩句得罪人的話 《A股,可能是最後的逃命波》 -- 這輪期待已久的A股上漲,可能是他們用拉盤鋪就的,散戶們的通往地獄之路。 這輪A股上漲,許多人看作是希望,但我認為它更像一場精心布置的陷阱。因為A股的底層代碼,已經被重寫了: 第一、功能異化是A股的“新常態”:它的首要目標已更加遠離為股東創造回報,而是更著重於服務於“穩定”這一政治大局。 除此之外,在“為投資者創造回報”的目標之前,市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為國家留住資本”。 當面對美國穩定幣法案、美股上鏈等金融革命對國內資本的虹吸效應,A股必須創造“財富效應”來留住資本。這其實也是一種經濟維穩,但和之前的單純的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顯然是一種加碼和升級。 第二、制度性折價:當“穩定”壓倒一切,政策之手就取代了市場,成為唯一的定價錨。結果就是人造慢牛和系統性的“估值折價”。 政府既希望股市上漲提振信心,又恐懼民營企業(尤其在AI領域)借此壯大失控。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為整個市場設定了無形的天花板。 第三、外部枷鎖:內部矛盾之上,是外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AI和加密貨幣正在武裝“主權個人”,使其有能力對抗“主權國家”的資本管制。而美國通過穩定幣法案,主動擁抱這一趨勢,等於為全球資本修建了一條合規、高效的“出埃及”的高速公路。 中美博弈疊加技術革命,為持有人民幣資產增加了巨大的、無法量化的風險。 第四、信任崩塌:為了維持表面的“穩定”,官方經濟敘事與市場現實、個體感受的鴻溝越來越大。當宏觀數據失去可信度,投資者在無法信任基本面的情況下,只能進行投機博弈。市場的“信心溢價”徹底轉變為“信任折價”,共識的基礎已經瓦解。A股更像牛市末尾的幣圈的meme,聖誕樹的澆給是大多數股票必然的結局。 第五、信仰缺失:這是引爆“逃命波”的最後一根稻草。多年熊市套牢,早已耗盡了投資者的耐心和信仰。當這輪上漲被越來越多的人識破為“官方拉盤,掩護離場”的策略時,巨大的沉沒成本不再是留守的理由,反而成為決絕離場的最大推力。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能是賣出解套的最後機會。這樣的心態蔓延,市場的尾段,只會成為爭相逃跑的擠兌。 最後、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A股市場如今發現自己正與新的鏈上金融體系進行一場不對稱的系統性競爭。 過去,競爭發生在交易所之間,如紐約證交所與上海證交所。 現在,競爭發生在兩種根本不同的資本“操作系統”之間。一個是封閉的、自上而下指令驅動的、以政治穩定為首要目標的體系;另一個是開放的、受規則監管的、以技術效率和全球互操作性為核心的體系。在這場基於效率和信任的競賽中,大A所基於的中國現有的金融模式處於相當大的劣勢中。 它唯一的防禦手段,就是增加退出的成本,並在國內製造繁榮的幻象.
25.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