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ExcessPips🎩
Web3 愛好者 ||技術作家 ||熟練的學習者 ||@defidotapp大使
我深入研究了 DeFi 協議/組織如何與法律合規互動,並發現了一篇有趣的 Medium 文章,作者是 @lex_node [2020] "為法律定義去中心化",他提出了一個更靈活的標準和一個明確的安全港,以評估區塊鏈系統是否在法律上是去中心化的。
首先,他確立了假設法律對“足夠去中心化”的系統與對集中式系統的適用有所不同,律師、法官、監管機構及其他法律行業相關人員必須對“去中心化”意味著什麼達成共識。否則,他們將不知道如何適用法律。
這是提案:
靈活測試(“真正的”去中心化測試)
必須評估集中於區塊鏈的權力:
- 驗證權力:驗證權力是指參與或依賴網絡的人閱讀和驗證其數據的能力。驗證權力的去中心化要求所有相關的軟體代碼必須公開可供審查和操作。然而,在狀態較重的系統上(對企業狀態計算機來說,下載和驗證數據具有挑戰性)驗證權力應被視為不如在狀態較輕的系統上去中心化,但仍可能在法律上被認為是足夠去中心化的。
- 共識權力:(這一點有點棘手)共識權力是指人們向區塊鏈寫入數據的能力(誰可以生成區塊)。因此,你評判去中心化的標準不是區塊是如何生成的,而是誰能實際控制區塊生成的手段。
a. 區塊生成總是需要許可且稀缺。
PoW → 只有擁有專用硬體的人才能挖礦。
DPoS → 只有當選的驗證者才能生成區塊。
PoS → 只有持有股份的人才能被選中。
因此,這種權力在設計上是集中化的。這是正常的。
b. 危險不在於驗證如何運作;而在於是否有單一團體能夠主導它。
如果一個挖礦池、一個利益集團或一組協調的驗證者能夠控制區塊生成,那麼共識就不是去中心化的。
控制不需要 51%,而是取決於鏈的內部規則。
EOS:控制 = 34% 的驗證者(足以阻止共識)。
PoW:大多數哈希算力控制現實。
c. 然而:共識權力的集中並不總是致命的。即使礦工/驗證者集中,他們仍然可能誠實行事,因為他們在財務上有動機不去摧毀鏈。
但在法律上呢?
監管機構不關心意圖。
如果一個實體可能濫用權力,那就會觸發法律責任。
因此,共識權力必須與其他權力一起評估。
即使礦工集中,鏈仍然可以被認為是去中心化的,
- 協議/客戶端權力(誰可以更改代碼):在實踐中,核心開發者是能夠更改代碼的人,但他們無法強迫用戶運行它們。用戶有權抵制/拒絕代碼的更改。
這是防止協議/客戶端權力完全專制的唯一因素。
只有當沒有單一團體能夠推動用戶無法實際抵制的升級時,協議/客戶端權力才是去中心化的。
- 經濟權力(誰控制財庫 + 代幣供應):誰控制金錢,誰就控制協議。經濟權力是最重要的去中心化因素。
因為它控制著每個其他決策背後的激勵。
如果一個集團控制 ≥20% 的代幣或財庫價值,則假定他們控制系統。因此,區塊鏈不是集中式的。
- 用戶權力:用戶權力以兩種形式表現:社會/聲譽壓力和分叉的能力。ps,用戶只有在代碼是開源的時候才能分叉。
只有當沒有單一個人或協調的團體能夠控制系統的任何重要部分而不被其他人阻止時,鏈才是去中心化的。
用簡單的話來說:
如果有人能推動變更,而用戶無法實際抵制 → 那就是集中式的。
2. 明確的安全港(法律捷徑)
因為律師討厭模糊的測試,他提出了一個規則:
一個項目在達到“網絡成熟”後可以逃避證券監管。
網絡成熟 =
系統即使創始團隊明天消失也能獨立運行。
例如:
代碼可以由多個獨立的開發者維護。
沒有團體控制 > ~20% 的供應或財庫。
沒有單一的客戶端代碼庫控制網絡。
用戶可以分叉或抵制代碼更改。
如果滿足這些條件:
該代幣不再是證券。
這意味著:
無需向 SEC 提交文件
無需持續披露
無企業責任
無“發行者”
它成為公共基礎設施,就像 Bitcoin 一樣。
所以大多數加密貨幣是:
企業軟體 + 一個代幣,而不是去中心化的公共基礎設施。
Bitcoin 通過。
Ethereum 根據年份 + 解釋處於邊緣。
幾乎每個新鏈都失敗。
這真的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互動的大多數系統是 "不那麼去中心化" 的。
我會在評論中附上文章的鏈接,以防你想看看。

1.81K
透過 @easya_app 進入加密貨幣的過程一定是相當特別的體驗,因為那是很多人。
你和你的兄弟們肩負著多麼美好的使命啊 @dom_kwok
🫡🫡

Dom (Bull/ish) | EasyA2025年10月18日
沒有人像 @easya_app 一樣為加密貨幣帶來這麼多新用戶!🚀
8.75K
熱門
排行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