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路透社:"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已承諾支持面臨各種風險的經濟,通過管理被視為無序競爭的情況,並在下半年加強關鍵行業的產能削減。"
2/8 就像提升消費的承諾一樣,削減產能的承諾也是基於對問題根源的誤解,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無論是疲弱的內需還是過剩的產能,都不是由於行政監管的失誤所造成的。
3/8 每一項都是一種增長模型的結構性結果,在這種模型中,必須達到過高的GDP增長目標,而這種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家庭部門的轉移,以補貼投資和製造業。
4/8 如果北京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削減產能,中國除了迫使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上創造額外的過剩產能,或者將過剩產能轉移到其他製造業部門,還能如何實現其GDP增長目標?
5/8 證明在於結果。隨著債務流入各種投資形式,如果這項投資在經濟上是合理的,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至少應與用於資助投資的債務增長速度相當。
6/8 債務增長如此之快的事實表明,北京對於某一經濟部門過度投資的解決方案一直是通過改變貸款方向,以創造對另一經濟部門的過度投資。
關鍵在於,只有當大部分的信貸創造被用來促進消費,或者當北京願意容忍更可持續的GDP增長率時,低消費或過度的價格競爭才會開始得到解決。
8/8 諷刺的是,"惡性"的價格下跌可能是提高家庭(和消費)在GDP中佔比的最有效方式,這是以企業和最終地方政府為代價的,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一個問題可能只會使另一個問題變得更糟。
43.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