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拉了比特幣、SP500、黃金、滬深300、恆生指數過去十五年的價格數據,研究這些之間的對數收益率動態相關性。模型用的 GC-DCC,滾動窗口60天。結果有幾點挺有意思的。主要變化都發生在疫情發生後五年。(圖比特幣與各類資產動態相關性曲線)。
1)btc和s&p500的相關性呈現明顯階段性變化,特別是在進入2020年後,相關性明顯上移,在過去5年整體大於0。符合傳統機構入場的信號和時間。結合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曲線(下圖),他們的相關性在降息時突增,在加息時回落。降息時放水,流動性注入美股、比特幣;加息時收緊美股和比特幣呈現獨立行情。
其實流動性在美股和加密之間的流動是很有趣的議題,包括這一陣子熱熱鬧鬧的微策略、穩定幣行情,都可以單開一個報告細細說。(圖美國聯邦基金利率vs比特幣與S&P500相關性曲線)
2)btc和黃金的相關性在2020年後上下起伏很明顯(高至0.6,低至-0.4),主要在於地緣政治風險在這五年加大,黃金屢次突破新高。順便把相關性係數和EPU指數(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對比了下(下圖),明顯看到每次EPU上漲突破200時比特幣和黃金的聯動性也處於高位。這說明比特幣仍具有避險屬性。
圖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PUvs比特幣和黃金動態相關性
3)相對於S&P500和黃金,比特幣與滬深指數、恆生指數的動態相關性沒有體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基本保持在0上下。只能說滬深恆生所代表的市場管控還是挺強的。期待2026年後香港的參與。
4)第一張圖動態曲線裡的三條曲線,把比特幣分成了三個階段,首先是2014年前的點對點現金階段,是比特幣白皮書裡最早的定位。在這階段興起的暗網把比特幣當作唯一支付工具,直到後面穩定幣和隱私幣出現比特幣才逐步減少貨幣支付屬性。
第二階段是2014-2020年,由於比特幣價格上漲過猛,比特幣的數字黃金屬性逐步被社區接受,整個行業基礎設施、應用、金融玩法都發展起來。比特幣也逐步進入傳統金融機構視野。2020年後,傳統金融機構入場、囤比特幣成了主流甚至唯一的制勝策略。
2.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