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倪大老師發散思維~ 很多人討論鮑威爾的焦點在於他 1. 是否太慢(太慢加息+太慢降息);2. 是否一手遮天。 首先第一點,覆盤一下,鮑威爾自2018年上任以來,美國經濟經歷了從強勁增長到新冠疫情衝擊,再到逐步恢復的過程。儘管2020年初面對疫情,他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寬鬆政策(如直接購買企業債券和大規模量化寬鬆),成功穩定了金融市場,但2018年的加息政策也引發了市場劇烈波動,特朗普當時公開批評他過於激進(但鮑威爾自己卻認為自己加息過晚)。但總體看,鮑威爾在危機管理中表現還是很出色的,但常規時期的政策調整是否完全勝任仍有爭議,尤其是在通脹控制和長期經濟增長平衡上。 但維持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並不是美聯儲一個部門的任務和目標。 假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流動性的衝擊相比,貨幣政策(如降息或加息)通過調整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直接影響市場流動性,衝擊快而廣,尤其在緊急情況下(如2020年)。而財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或減稅)影響流動性更間接,需通過國會審批,執行滯後但規模可能更大(如疫情時期的刺激計劃)。當前4.5%的利率背景下,降息短期內可能提振風險偏好,但財政政策若配合大規模基建或補貼,流動性衝擊可能更持久。兩者結合是關鍵,單獨靠貨幣政策恐難應對長期通脹壓力。 換言之,再換一個主席上來,面臨的困境也不是靠單純的利率調節就可以解決的。 鮑威爾若因政治壓力(如川普的影響)離職,新任主席可能改變風格,但內部的分歧和數據導向會限制“隻手遮天”的可能性。因為美聯儲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其決策不受國會或行政部門直接干預,二是FOMC的會議和點陣圖反映了基於數據的集體判斷,而非單一領導意志(看每個票委日常發言就知道了。當然,有觀點認為鮑威爾必須能夠做到影響其他票委才有資格做主席,這一點有在美聯儲工作的可能才有發言權,所以我沒有)。這種制衡機制增強了市場對政策的信任,但也可能導致預期管理複雜化。對市場而言,這種獨立性提供了穩定性,但也會因決策透明度不足而引發短期波動。
Phyrex
Phyrex2025年7月14日
這應該是很多小夥伴的想法,雖然很多小夥伴說美聯儲就是主席能決定,但是從點陣圖和會議紀要的發言來看,雖然美聯儲內部是有“黨派紛爭”的,但對於美聯儲的職責還是挺有責任感的。 所以即便是鮑威爾換成了川普的人,但也未必能做到隻手遮天,而且即便是隻手遮天了,在美國確實通脹繼續上升的情況下,還是會走回緊縮的路線。 其次,降息我們在2023年和2024年聊過很多,防禦式降息和亡羊補牢式的降息,前者在美國經濟沒有出現衰退的情況下確實能促進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而後者是因為經濟出現了問題而降息,自然不會利於風險市場。 如果九月開始降息,並且美國經濟還是挺穩定的,失業率也較低,那就屬於前者,對風險市場來說是好事。但也就是暫時的。畢竟現在 4.5% 的利率,後邊需要降得還多了去了。
74.85K